南京紫东江宁学校2023-2024第一学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1/23 13:50:22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1231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学期,心理健康中心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紧密围绕提升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活动,以下是对本学期工作的详细总结。
一、工作目标与实施策略
1.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档案
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他们的心理状况变化,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实施策略包括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并收集跟进更新学生日常行为观察信息。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课堂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教授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实施策略为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
3.心理咨询辅导与干预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转介。实施策略包括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访谈,以及与家长班主任老师保持密切沟通。
二、工作成果与亮点
1.完善心理档案系统
开学初期面向初一新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状况,摸排预警学生,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其余学生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完备的心理档案,实现了心理信息的动态化管理。
2.心理健康活动课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发挥着预防、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常态化开设,小学四五六年级每两周一节,初中部每周一节常态化开设心理健康课。在课程内容上,采用南师大版本的心育教材,围绕自我认识、情绪调节、学业心理、生涯与生命、人际交往等六个模块开展,穿插团辅活动。在教学内容上,本学期倾向注重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向阳而生”“通往山顶的路”“安慰避雷针”“日常沟通二三事”“学会自我关怀”等课题。不仅利用心理课,还通过团辅活动、国旗下讲话、心理小报等多种形式展开。
3.个体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和观察,成功识别并干预了多起潜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通过一对一的沟通与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
截止1月9日,本学期完成心理辅导122人次,包括心理辅导、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班主任沟通等。咨询室固定开放时间为午休和阳光体育时间,满足每天2小时,每周不低于10小时的要求。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及值班表上墙,学校宣传栏公布心理求助校内外电话及信箱,及时回应和帮助学生。
4.全员关爱导师制
开学初期及中后期的德育处和教务处多次在教师会上重点布置强调了全员关爱导师制,一生一导师,重点学生多位导师,本学期,每位老师均完成每周至少一次的师生常态化谈心谈话,实现“全员育人”。
5.注重朋辈互助,常态化开展心理委员培训例会
为做好心理观察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中介桥梁作用,自小学四年级起,每班设置两名心理委员,男女生各一名,每周固定周一午休时间安排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作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例会手册、例会记录等资料。心理委员除发挥朋辈辅导功能外,每周定期上报《班级晴雨反馈表》以便班主任及心理老师了解班级心理动态,发放“每周心语”宣传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方法。
6.家校协作,共同育人
目前学校主要通过线上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心理讲座、入户家访、线上家访、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推送致家长的温馨提示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公众号推文(新学期,从“xin”出发、你有一份“开学锦囊”),及时面向家长推送资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广播、陶老师工作站、宁育家APP),家长课堂、家长讲座。
7.校园心理剧心理社团
为提升学生心理素养,通过学生自编自演或观看反映学生自己或他人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冲突、烦恼,将应当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剧,寓教于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的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或得到有益的启示,本学期面向初中生开设了“校园心理剧社团”,围绕表演体验,面向社员在彼此了解熟悉的基础上,介绍心理情景剧的发展历史,感受表演带来的力量,学习心理剧常用技术表达。
三、总结与展望
本学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期望学校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